据医药招聘消息,近日业内流传一份某药企的培训PPT,里面列举了一些有关医药代表工作学习的典型案例。

图片来源:医药招聘
其中,有一个案例讲的是公司一位业务员,为了维护好重要客户,需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并且提前垫资20万。
事实上,垫资在医药代表这个群体是很常见的现象。此前还听说有的药企在招聘的时候,应聘表上就有着“可接受垫资范围”这一选项。说实话,如果在能力范围内,公司也是按时打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业内有不少实行传统营销模式的药企,都是由医药代表先垫一部分营销费用后面再报销的。但如果垫资之后,却迟迟拿不到费用,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里所说的费用,其实就是药企的销售费用。
由于国内《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此作出具体规定,所以各上市药企销售费用的细分科目各有不同。目前常见的科目为职工薪酬、市场费用、会务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广告宣传费和运输费,企业可以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科目,部分企业出于销售渠道的考虑,还有租赁费、折旧费等销售用建筑设备的费用。
从上市药企销售费用构成来看,主要包括销售人员薪酬、日常行政费用、市场及学术推广等。市场费用、会议费、咨询费是销售费用是主要的项目。
费用越来越难拿了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医药代表向赛柏蓝透露,在推广过程中垫资越来越多,企业报销的费用却迟迟不到。他们提供了发票,但企业担心票据不合规,本就不敢转账,很难拿到企业的费用。
据了解,国内药企很多垫资的金额都比较大,制度不够规范,回款也不及时。入职的时候说好是1个月报销费用就能下来,实际上3个月都发不全。遇到离职的情况,很可能还被公司想法设法扣钱,连血汗钱都亏进去了。
还有医药代表称,自己垫了十几万到现在都还没报下来,包括办事处的房租水电、办公用品,甚至疫情期间购买物资捐赠给医院,都是医药代表自己垫的,统统都要贴票报销,但是现在还未见报销款的踪影。
不过,也有很多药企是垫资金额比较小的,而且流程比较正规,即使离职了也能把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拿回来。说到底,关键在于自己在找工作、跳槽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多向同行打听情况,未雨绸缪才能免除后患。
税务监管高压
随着在“营改增”和“金税三期”落地,税收的征管更加严了,对药企来说也将更加注重财税问题。“金税三期”识别企业不合规营销费用的问题,在监管高压下,原来一些逃税、过票的情况将难以继续维持。
近日,多家上市药企收到深交所下发的2019年年报问询函,要求分别说明学术推广费占销售费用的比重、销售费用率是否处于行业合理,且是否存在商业贿赂或为商业贿赂提供便利的情形。
去年6月,财政部、医保局下发通知联手核查77家医药企业财务问题,重点瞄准的就是销售费用。
据米内网数据统计,在306家医药相关上市企业中,2019年营收规模超过百亿的有39家,其中有8家销售费用超过50亿元,33家药企2019年销售费用率超过50%。
据赛柏蓝了解,今年以来有不少药企都下发通知缩减代表的费用。随着国家带量采购的推进,以及税务严查,药企缩减费用是接来下的一个大趋势。在两票制、医保控费的政策大环境下,原来的营销模式也将越来越行不通,药企和医药代表都亟待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