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少吃1克盐,至2030年会减少1000万国人发生心血管事件!BMJ子刊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8 12:03:23    文章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吃盐过多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指南建议每天吃盐不超过5  克  天,但国人的平均盐摄入量为11  克  天,是全球  吃盐最多的国家之一。
    BMJ  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估计,如果国人每天仅减少1  克盐,到2030  年,可预防约900  万例心血管事件,近400  万例心血管死亡。若考虑到限盐的降压作用,预计会预防1000  万例心血管事件。
      如果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的到2025  年盐摄入量减少30%  的目标,即平均每天少吃盐3.2  克,到2030  年可预防大约1400  万例心血管事件。
      如果能实现“  健康2030”  目标,即到2030  年平均每天吃盐5  克以下,可预防1700  万例心血管事件。
      目前,成人口每天食用盐11.1±1.6  克,收缩压为128.1±13 mmHg  。
      如果每天少吃盐1  克,约平均降低收缩压1.2 mmHg  ,约降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4%  ,约降低脑卒中风险6%  。
      如果一年内保持每天减少1  克,并保持至2030  年,则可预防约900  万例心血管事件,预防400  万例心血管死亡,200  万例心血管疾过早死亡。
      如果再继续维持10  年,到2040  年,则可减少约1300  万例心血管事件,约预防600  万例心血管死亡,300  万人过早死亡。
      如果每天减少3.2  克的食盐,可使平均收缩压下降约3.8 mmHg  ,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约13%  ,脑卒中风险降低约17%  。
      如果这个食盐摄入量保持到2030  年,可预防约1400  万例心血管事件,约600  万例心血管死亡,约300  万例过早死亡。
      如果减少的盐摄入量再继续维持10  年,至2040  年,预防的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累计总数可能达到约2700  万,其中约有1200  万例心血管死亡,约600  万过早死亡。
      如果至2030  年实现每天摄入≤5  克盐,即每天减少食盐摄入量6  克,则平均收缩压下降约7.1 mmHg  ,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可降低约23%  ,中风风险可降低30%  ,约可预防1700  万心血管病事件,其中约800  万例心血管死亡,400  万人过早死亡。
      如果每天摄入≤5  克盐维持到2040  年,则累计可预防约4000  万例心血管病事件,其中约1800  万例心血管死亡,900  万人过早死亡。
    当考虑到食盐减少对收缩压的长期影响时,估计食盐减少的健康影响更大。
      例如,一年内实现每天减少1  克盐,到2030  年可预防约1000  万例心血管病事件,到2025  年盐减少30%  ,则减少1700  万,到2030  年实现每天摄入≤5  克盐,则减少2100  万,相应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约减少400  万、700  万和800  万。
    所有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受益于减少盐摄入量。
    研究者强调,仅减少食盐摄入就可为人群带来巨大的健康益处。注意的是,这不仅取决于盐的减少,而且还取决于盐减少的持续时间。
      近年来,加工食品和外卖食品的消费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加工食品含盐量高,有必要采取限盐目标以降低食品行业所有产品的盐含量。然而,人摄入的大部分盐70%~75%  仍来自烹饪中的添加盐,这有赖于健康教育以有效改变大众行为习惯。
      总之,迫切需要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地针对主要食盐来源的减盐计划。作为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将极大地改善全球健康。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教授是低钠盐的倡导者,在本刊发表文章称,低钠盐正是符合“  人群策略”  要求的一个措施,在我国推广低钠盐,年死亡人数将减少约100  万,其潜在的巨大公共卫生意义是任何降压药物所不能比拟的。
      来源:1Monique Tan, et al. Reducing daily salt intake in China by 1 g could 
revent almost 9 milli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by 2030: a modelling study.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2022.
    2  武阳丰.
  推广低钠盐的科学证据及其公共卫生意义.
  循环杂志, 2022, 37: 1-3.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01.001
来源:循环杂志
				
				
					
						【申明:此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发布或转载文章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