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 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0月10日是精神卫生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京东健康协办,灵北中国支持的“精神健康 人民安康——2020 精神卫生日绿丝带主题科普活动”于10月10日启动,活动邀请精神疾病领域的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为网友带来的精神疾病科普知识。
“大约有70%的自杀人群患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
精神障碍,其中有约70%就是抑郁症患者。”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杨甫德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很高,抑郁症的早期教育、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杨甫德教授表示,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因素有三个,遗传、环境和性格。遗传因素决定了抑郁症会不会发病环境因素,比如生活事件,决定了患者什么时候会发病性格因素,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将来是否能够保持较好的社会功能。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决定了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会恶化还是会好转。
抑郁症不分年龄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干预力度。
为什么抑郁症无孔不入,男女老少都可能会得呢?
“抑郁症的发病确实是全年龄段人群都可能会出现。原来我们重点的是成年人,20岁左右才会发病。现在我们发现可能6-7岁的孩子也可能患上抑郁症,说明了儿童青少年也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杨甫德教授说。
老年人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大脑结构功能都在退化,全身的机能也在退化,而且老年人应对压力、不规律和意外的能力也在减弱。所以老年人也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
在孕产期,孕产妇的内分泌激素会产生剧烈变化,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会反馈导致中枢神经调节情绪的功能出现异常。大约有20%的孕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扩大性自杀”,母亲觉得活着太痛苦了,也不想孩子受罪,带着孩子一起自杀。
“每个职业中可能都有一部分高压力的人,而且确实有的职业人群压力非常大”,杨甫德教授说,“比如急诊科、重症病房的医生,有任务在执行的警察、公务员等,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在高压下,就容易出问题。”
有抑郁别硬抗
对于抑郁症来说,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如果能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进行心理压力疏导,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学会如何处理压力和面对困难,也许就不会发展成抑郁。
杨甫德教授提醒,“如果已经开始出现了精力缺乏、长期疲劳、睡眠不好、情绪振奋不起来、身体莫名不舒服等状态,就说明压力过大了,我们应该想办法去化解,而不是硬扛。”
杨甫德教授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每周好能够坚持三次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学会宣泄,如果实在承受不了了,可以找朋友聊天,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也可以去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去吃一顿自己爱吃的大餐。为自己创造享受的时刻,来化解此时不好的状态。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降低预期。很多人之所以压力很大,一定是预期想要达到的目标太高,给自己的责任太重,适当降低预期也能够缓解压力。
杨甫德教授说,“不管压力有多大,都要保证自己吃得下睡得着。我一直跟患者说,只要一日三餐能够正常吃,每晚能够保证6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每天的生活24小时的状态是相对有规律,一般不会出太大的问题,能够自我调整过来。”
治抑郁记牢这三点
,抑郁症的药物需要1-2周才会起效,初期要坚持服用,别以为是药没有。有的人希望当天就,或者吃完两三天就应该,而抗抑郁症的药物前几天不但没有明显的,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失眠、消化道刺激等副反应。一般过了1-2周后,副反应会减轻甚至消失,**也会逐渐表现出来,可能很快能达到症状消失。
第二,抑郁症的药物维持治疗的时间至少需要两年以上,不要因为症状缓解了就自行停药。药停了之后,患者很容易病情反复,因为他只治疗了1-2个月,并没有真正**。
第三,停药要讲技巧,避开冬春抑郁高发季,得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逐渐停。一般是每次减药量的20%,然后再观察两个月左右,看看病情是否有反复和波动。如果病情有波动,需要停止减药,甚至得加量。总之,一切得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