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性、
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
结缔组织病,此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其中系统性硬化除皮肤、滑膜、指趾动脉出现退行性病变外,消化道、肺、心脏和肾等内脏器官也可受累。
88年出生的笑笑,曾经积极阳光热爱生活,喜欢和朋友一起逛街、唱歌。大学毕业之后工作没多久,她逐渐发现自己工作中很容易疲劳乏力,和朋友逛街时体力越来越差,走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有,她像往常一样和朋友相约在KTV唱歌,突然发现自己连平时信手拈来的歌曲唱着都非常吃力,再后来,连很简单的旋律也无法唱下去。
“有时闻到烟味、呼吸到冷空气、甚者和朋友聊天也会咳嗽气喘,由于呼吸困难和经常性的手脚溃疡,我现在已经无法正常工作,日常也尽量少活动。偶尔白天出门两小时,回到家都会觉得非常累。”笑笑无奈地解释道。
笑笑自2011年确诊为硬皮病 即系统性硬化病SSc,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就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更不幸的是在确诊后一年,笑笑觉得有些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经过肺功能及高分辨率CT检查后,医生发现笑笑患了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简单的说就是硬皮病已经累及到笑笑的肺部。这一切彻底改变了笑笑的生活轨迹,她的变得越来越狭小。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曾小峰教授介绍:“SSc-ILD是硬皮病患者死亡的关键驱动因素,约占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随着疾病进展,会造成肺功能不可逆的下降,预后较差,患者生存率低。一直以来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药可以治疗,直至今年6月,创新靶向药物尼达尼布在我国获批上市。而且此次在中国的获批仅在欧盟获批的1.5月之后,便让国内患者在用药选择上实现了与全球同步,这是非常迅速和不容易的事情!这标志着全球用于治疗SSc-ILD的靶向药物开始惠及中国患者,为患者肺功能的减退按下了暂停键。”
硬皮病不是
皮肤病,更不会传染
“2020年新冠
肺炎打乱了人民的生活,居家隔离成了疫情时期的一种常态。然而,作为硬皮病患者,被隔离却是任何时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我们所经历的隔离,不仅是疾病带来的病痛导致不能走出家门,还有因为不被理解、甚至歧视带来的和外界距离上的疏远。”在谈及硬皮病对患者群体生活影响时,紫贝壳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郑嫒如此感慨。
硬皮病在中国大陆地区患病率约10/10万,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全球估计有250万患者。硬皮病显著的外貌特征为全身皮肤增厚发硬,失去原有的弹性,造成正常面纹消失,鼻翼缩小、嘴唇变薄,形成“面具脸”。由于疾病普及率低,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会传染的皮肤病,拒绝与硬皮病患者接触,甚至歧视。
八成以上硬皮病患者已经发生肺部病变
除了对外貌的影响,硬皮病可能会累及身体的任何部位,如肌肉、血管和内脏都可能产生瘢痕及纤维化,并且难以诊断。以肺部病变举例,多达85.5%的硬皮病患者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间质性肺疾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病学组组长代华平教授认为:“间质性肺疾病和
肺动脉高压是硬皮病患者常见的肺部并发症,也是导致硬皮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梦涛教授表示,“很多硬皮病患者并没有到自身的肺部病变,因为只有约四分之一的SSc-ILD患者在早期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而早期诊断和识别具有进展风险的患者,可能会改善其临床结局定期的随访监测可以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
因此我们建议硬皮病患者一定要有定期随访的意识,如果出现疲劳、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干咳等症状的硬皮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没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可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同时硬皮病患者能够每年做一次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
“对于硬皮病本身,目前无法治愈。”李梦涛教授进一步介绍,“但是对于SSc-ILD,刚刚获批的创新靶向药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从而延缓肺部的疾病进展。所以一旦确诊为SSc-ILD,就要重视起来,尽早开始抗纤维化治疗,否则随着肺部病情的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感觉透不过气,患者的生活质量会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