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近期的中国专刊里,多篇研究论文了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未来的重点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到2060年,中国70岁以上的人口预计将超过3亿,这意味着,在衰老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健康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贾建平教授的团队发表论文,对中国60岁以上成人的
痴呆症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危险因素和管理现状进行了全 面研究。
这是一项性的横断面研究,2015年3月10日-2018年12月26日期间在12个省市中随机选择了96个地点,抽样纳入了46011名≥60岁的成人,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的地理区域、城市化程度、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性别和年龄分布。受试者提供了包括生活方式、疾病史、用药情况、家族史等信息,并接受了神经心理学测试。
经统计,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症和其他痴呆症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在中国非常之高。
在中国≥60岁老年人中,经年龄和性别调整的痴呆症患病率约为6.0%,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3.9%,血管性痴呆症的患病率为1.6%,其他痴呆症患病率为0.5%。这相当于,中国≥60岁老年人中,有1507万患有痴呆症,983万患有阿尔茨海默病,392万患有血管性痴呆症,132万患有其他类型痴呆症。中国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各不相同,中国北部、南部和西部的患病率分别是6.3%、4.7%和7.5%。
▲中国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痴呆症患者数-以百万计A和患病率B。红色-所有痴呆症,蓝色-阿尔茨海默病,绿色-血管性痴呆症,紫色-其他痴呆症以及中国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数和患病率C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中国≥60岁老年人中,轻度认知障碍的整体患病率约为15.5%,这意味着中国有3877万患者。
痴呆症和轻度认知障碍有着相似的风险因素。其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有:老年、性别女性和父母痴呆症病史因素。
研究团队指出,衰老伴随着大脑的变化,包括萎缩尤其是海马,β淀粉样蛋白产生和降解的失衡,炎症的激 活以及记忆相关区域神经元的衰退。而在所有年龄段中,女性的患病率都更高,这可能是由于更年期后雌激素和相关激素的减少以及良性大脑结构的差异。痴呆症家族史则会增加疾病的遗传易感性。
▲中国≥60岁老年人中,痴呆症和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医学新视点
同时,还有多达9项可改变风险因素:农村居民、受教育时间短、丧偶或离异或独自生活、吸烟、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
针对农村地区成为危险因素的现象,研究团队表示,可能是因为农村地区的教育时间更短,同时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更弱,农村居民饮食更不健康、合并疾病发生率更高,也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而婚姻状况与痴呆症的关联,则提示了沟通社交对认知的益处。
而痴呆症的诊疗管理情况也不容乐观。与如此庞大的患者人群形成对比的是,大多数痴呆症患者没有得到诊断和充分治疗,同时缺乏经过培训的护理者来照料他们。
在2766名痴呆症患者及其家属中,1974人71.4%从未因痴呆症就诊过。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属65.1%抱着“老人健忘很正常,但不是疾病”的观点,也有一部分人的原因是经济困难19.7%、对疾病有羞耻感15.2%。这2766名提供信息的患者中,只有14.4%服用了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或促进大脑健康的药物。在护理上,绝大多数是配偶照顾83.9%,其次是子女10.7%、保姆或护工5.4%。75.31%的痴呆症患者的照料者并不知道什么是痴呆症或合理的治疗方式。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情况是相似的,97.2%没有接受诊疗,99.2%更是对此没有概念,更没有意识到轻度认知障碍可能发展为痴呆症。
在论文后面,研究团队提出,基于痴呆症的高患病率及其所带来的负担,建议中国建立痴呆症防控的综合公共卫生体系。比如建立国家监测网络,对≥5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认知评估,并监测疾病的进展和痴呆症的死亡率。当然,目前的首要目标仍然是预防,针对我们已经确定的可调整风险因素,特别是针对已经发生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制定预防策略,阻止或减缓痴呆症疾病进程至关重要。同时,提高公众对痴呆症的认知也势在必行。